甘肃古浪:“治沙”又“治穷”绿色在延续‘立博’
本文摘要:甘肃省古浪县,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是我国荒漠化重点检测县。
甘肃省古浪县,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南缘,是我国荒漠化重点检测县。40多年前,古浪县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47.1万亩,风沙线长132公里。
沙骑墙,驴上房,这句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俗话,正是对昔日此地风沙肆虐的形象描述。如今,在茫茫黄沙中,一条由柠条、沙枣、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织成的隔离带,裹住了风沙侵蚀的步伐,孕育出绿色的希望。
这些治沙之功都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自发组织的一场沙漠挑战。1981年,我父亲郭朝明等六位老汉承包了八步沙造林任务。当时,六位老人中有五人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他们住地窝子,饿了啃两口干粮,累了抽几口旱烟,在这里苦干了七年。
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说,当时风沙还是很大,在春秋植树季节载下幼苗,大风不是把幼苗掩埋就是连根拔起。但他们毫不气馁,大风过后,再用双手刨出树苗再栽下去,硬是让一颗颗幼苗在这片荒漠上扎下深根,发出绿芽。寒来暑往,经过八步沙英雄们的努力,现在的八步沙建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目前,这条林带活木蓄积量在2万立方米以上,林中每年产鲜草500万公斤,其经济价值在千万元以上。
同时,周边10多万亩耕地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自从环境改善后,从南部山区有20多户村民搬迁至土门镇太子村八步沙组。这里以前都是流沙,根本不适宜居住,环境改善后,我们在2000年左右从南部山区搬了下来。现在家里有耕地、有温棚,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到八步沙林场打工,一年能收入四万元左右。
土门镇太子村八步沙组村民李廷海说。古浪周边沙漠渐渐地被植被锁住,沙漠化放慢了脚步。通过治沙造林,古浪县的整个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
八步沙周边村庄的耕地也已经恢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郭万刚说。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六老汉中有人病倒在了治沙现场,也有人因病退出。时光变迁,他们的下一辈郭万刚、石银山等接过父辈手中的铁锹,带领100多人再次征战在风沙一线。
2003年,郭万刚承包治理离八步沙25公里外、占地11.4万亩的黑岗沙、大槽沙、漠米沙一带的沙地。在治沙过程中,郭万刚对一把草、一棵树、压住沙子防风掏的传统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采用了草方格沙障+人工造林措施,成活率达到70%以上。近年来,随着国家及民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许多生态治理项目接踵而至,郭万刚等人先后承包治理了国家重点工程西油(气)东送、甘武铁路、省道308线、营双高速、金武高速和金色大道的生态工程建设,治理了甘蒙省界古浪段10500公顷管护等项目,通过带动雇用八步沙周边村民参与固沙造林,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上世纪70年代父辈们义务治沙是为了保家园,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治沙有了项目支撑;国家重点工程西油(气)东输工程让林场得到了一些补偿资金;还有近年来的生态公益林补偿项目,让造林和管护也有了保障,现在工程治沙富了家乡。
郭万刚说。在30年的治沙道路上,八步沙林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林场在封育区内平整土地400亩,种植各类经济作物300亩,育苗100亩,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我们以前治沙是用毛驴车拉树苗,住的是地窝子,晚上睡觉的时候火盆里的火着着,可是早上起来火就熄灭了,水冻成了冰柱子;现在社会发展了,拉树苗用的是汽车,住的是砖瓦房,晚上有炉子也不冷。治沙六老汉之一,家住土门镇太子村的张润源说。现在不仅生态环境改变了,随着社会发展,治沙条件也比以前好多了,曾经的风沙口变成了如今的致富地,希望后辈们把我们的事业继续坚持下去。(王生元信江)。
本文关键词:立博,立博app官方网站,英国立博ladbrokes网站,立博ladbrokes中文
本文来源:立博-www.gulqm.com